俄乌冲突再次成为现代战争的“教科书”,战场上出现非常“科幻”的一幕:俄军举起白旗,向一支“机器人部队”投降了。
俄乌打了三年多,乌军虽然越打越被动,却也总能想出一些新战术,让俄军防不胜防。比较典型的例子,有去年乌军进攻库尔斯克地区;有不久前乌军发起的“蛛网行动”;还有最近乌克兰公布的“机器人部队”。据参考消息报道,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通过媒体发声,表示在哈尔科夫地区,乌军首次凭借一支“无人部队”,迫使俄军成建制的投降。
【乌克兰的无人战车】
乌军机器人抓俘虏,现代战场上的战术升级
需要注意的是,该消息目前并未得到俄方的回应,只是乌方单方面的声明,不排除是乌方为了提振士气而发动的舆论战。
但如果该消息属实,则意味着在残酷的战场上,相对弱势的乌军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战术,从其效果来看,也的确有进行探讨的价值。
首先,乌方自己也承认,之所以动用无人部队,完全是因为乌军的人手不够,尤其是在冲击坚固工事的作战中,士兵要面对的是猛烈的防守火力,步兵冲上去就是活靶子。
相比之下,换成无人机和地面自爆战车,效果是显而易见的,无人机先当“空中炮兵”,对着掩体一顿炸;自爆小车再冲上去进行攻坚。
对于俄军士兵来说,看着这些没生命、不怕死的铁疙瘩冲过来,作战的积极性将大大折扣。
【乌克兰在劣势中也偶尔能打出一些可圈可点的反击】
从利益得失上来看,士兵培养周期长、成本高,而机器则是工厂开足马力就能造,这笔账,在绞肉机般的俄乌前线,相信不难选择。
在乌军的声明中,还有一点值得注意,那就是这场仗不仅打是机器打的,连最后押送俘虏回后方,居然也是无人机进行的。
这意味着什么?说明乌军这套无人作战体系,初步具备了任务闭环能力,不再是单一功能的无人机丢个炸弹,而是多种无人平台(空中侦察/打击 + 地面突击/爆破 + 可能的后勤/监视)能根据战场情况协同配合,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战术目标(攻占据点+俘虏处理)。
虽然现在看来,这种战术还比较粗糙,但这标志着无人作战从“战场辅助”向“团队协作”迈出了一步,未来如果配上更强的AI自主决策,减少后方操作员干预,实战价值会更高。
【无人装备的相关战术研究越来越重要】
无人装备的价值,中国早已具备清楚的认知
都说俄乌战场是现代战争的“教科书”,各国都从中看到了无人装备应用于战场的价值,并纷纷开始尝试,而我国在其中,毫无疑问是处于领跑水平的。
最直观的例子,就是在最近央视军事频道的报道中,中国陆军第76集团军某部进行了一场阵地进攻对抗性演练,画面中解放军士兵与机器狼协同作战,比乌方“半真半假”的消息,更让人感到震撼。
有分析指出,演练中,我军步兵与机器狼采用了典型的“三三制”战术,分散、灵活、相互支援,三种型号的机器狼分工合作,“战斗狼”、“运输狼”、“侦察狼”各司其职。
这让人不得不感慨,在印度、美国还在把四足机器人当做阅兵仪式上的“新奇玩具”时,中方已经能做到将这支机器部队无缝嵌入我军最拿手的步兵战术里,让“三三制”在现代战场上,能够继续发光发热。
当然,除了地面的四足机器人部队外,编队中的无人机操作员也展示了一下好身手,在面对复杂地形和杂草树木的“战场”环境时,采用了手抛方式放飞穿越机,这样做虽然安全威胁较大,但胜在响应时间极短,能迅速为后方提供战场情报。
以上还只是官方的展示中透露的一些信息,按照我国一向低调的作风,既然能够公开展示,就说明这种战术已经相对成熟。
在这个背景下,别忘了我国还有一个发展无人装备的重要优势——强大的工业产能。
举例来说,俄乌战场暴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再好的无人机、无人车,还有西方给乌克兰的很多“高科技”装备,产量跟不上消耗。
而中国最不怕的是什么?大规模、低成本、快速量产,我们有全世界最全的工业链,只要需要,工厂机器一开,无人装备就能像下饺子一样造出来。
以目前的战术而言,未来战场上,无人装备必然是消耗品,中国有能力做到“你打掉我十条机器狗,我后方能造出一百条”,这种恐怖的持续投送能力,是任何对手都头疼的。
【我军类似的演练已经十分成熟】
美国当年反对中国提案,如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
说起来比较讽刺的是,当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,中方提交了《中国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》,呼吁各国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,被美英以等国联手否决。
西方没有想到,中国做这个提议,不是因为技术落后,恰恰是因为中国看到了这个技术的危险性和颠覆性,提案是想避免这种危险的趋势,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
美国急着否决,是其自以为在该领域起步早,技术成熟,理念先进,实验室里几个会摔跟头的网红机器狗,也似乎足以印证这一点。
【“波士顿动力”机器狗出现在美国阅兵队伍中】
但直到今天,美国依然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四足机器人,更谈不上大规模列装部队、形成战斗力,实战化搞得一塌糊涂。
反观中国提议被否决后,转头就扎扎实实搞自己的“人机协同”路线,立足现有技术,把机器狗、无人机这些实用化、体系化、白菜化,快速形成战斗力。
乌军被逼出来的战术尝试,中国军队早已进行过常态化演练,至于当年美国否决中国规范AI军事应用的提案?现在看来,就是一场“人菜瘾大”的闹剧,谁在务实前行,谁在沉迷幻想,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。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